渴望回歸
  ■白沙3麻風病患者吳哥窟治愈後遭歧視無法回歸社會
  ■住在深山老林,生活條件差,沒關鍵字水沒電交通不便
  因為無法回歸融入村民和家庭,白沙縣新開田醫院3名曾患麻風病已治愈的老人,只得住在深山老林中。供水設備損壞無法住商不動產使用,老人們只能接雨水做飯洗漱;出行是一條寬不足20釐米、雜草叢生的山路;沒有電燈和電話,3名老人在這裡艱難地生活。白沙縣衛生局、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整合文明生態村建設資金,幫助3名老人解決生活難題,目前該項工作正在推進中。
  記者 羅曉寧室內設計/文 李志良/圖
  前往3名老支票借款人住所的路崎嶇難行
  3名老人用來接雨水的水缸
  住在深山裡的3名老人
  讀者反映
  3殘疾老人深山老林里艱難生活
  今年40歲的劉先生是海口人,他到白沙縣工作已有3年時間。
  劉先生日前撥打本報熱線反映,白沙縣新開田麻風病醫院位於白沙縣阜龍鄉黑嶺地段的深山老林當中,地理位置可謂“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十分偏僻,裡面住著3名殘疾老人,雖然他們所患的麻風病已治愈,但因受傳統觀念影響、村民以及子女的歧視,老人無法回到原來生活的村莊裡居住和生活,在山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劉先生說,上個月底的一天上午9時30分許,他和一位朋友到阜龍鄉黑嶺考察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經過半山腰處一排20多米長的平房時,看到房檐下有一名雙手手指缺失的阿婆,正在艱難地用破了半截的水缸接雨水準備做飯,屋裡一名年齡更大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大爺正用斧頭吃力地劈木柴,門口生著一堆明火,屋裡鋪設了一張簡易的床鋪,裡面黑糊糊的什麼也看不清楚,另一名60多歲臉部畸形的阿婆,正在用木柴燒火煮開水。3名老人在深山老林里艱難地生活。
  疾控中心
  他們曾患麻風病,治愈後遭歧視
  劉先生告訴記者,他當天經過瞭解得知,這處位於深山老林半山腰處的房屋是白沙縣新開田麻風病醫院。裡面生活的3名老人,是已治愈麻風疾病的當地村民。他與老人們閑聊得知,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上村民們和子女的歧視,他們的疾病雖然已治愈,但卻難以回歸和融入到村民當中去,無法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記者近日前往白沙縣採訪。白沙縣疾控中心主任羅後富介紹,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支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嚴重者可影響深部組織和內臟器官。麻風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導致肢体殘廢和畸形,溫度覺、觸覺、痛覺喪失,出現感覺障礙,使患者喪失勞動力。麻風既不胎傳,也不遺傳。患了麻風病,必須抓緊早期防治,本病有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特效藥3至7天可控制病狀發展蔓延,但徹底治愈需要持續服藥2年時間,目前治愈率非常高。羅後富介紹,3名老人因患麻風病落下身體疾殘,有的老人身體萎縮嚴重,有的部位出現畸形,行動非常不便,雖然他們所患的麻風病已徹底治愈,老人們也多次努力嘗試回歸到原居住地或家庭當中,但屢屢遭到村民和子女拒絕,受到社會的歧視。因為沒有地方可去,老人最終選擇回到深山老林里的新開田醫院生活。
  白沙縣疾控中心副主任李上國告訴記者,白沙縣新開田麻風病醫院建於1956年,由於麻風病的疾病特征,一般醫院在選址時,均遠離城市和主要居住人群地區,選址偏僻,此舉主要是考慮到麻風病的傳染特性,以避免傳染給他人。記者詢問新開田醫院的具體地址,李上國副主任稱位於阜龍鄉黑嶺地段半山腰的密林當中,確實屬於“前不挨村後不挨店”,如果沒人領路,外人將很難找到。
  李上國說,解放初期新開田麻風病醫院病人較多,最多的時候患者有40多人。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麻風病治愈率不斷提高,麻風病人越來越少,目前新開田醫院只有3名已治愈的老人。
  11月7日13時50分許,在羅後富、李上國等人的帶領下,記者沿著白沙至儋州的公路前行,來到了距離白沙縣城約13公里處的一處大山中。公路上沒有豎立任何標誌牌,李上國指著荒草叢生的半山腰處告訴記者,新開田醫院就位於密林深處。
  記者調查
  老人們所住地方沒水沒電交通不便
  雖然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但在前去的路上,道路之難行超乎記者的想象。跨過80多釐米高的公路護欄,接著又跳下了70多釐米高的水泥路台,前方是一條長約30米的斜坡,遍佈著荊棘和碎石,下到坡底則是荒廢多年無人耕作的坡地,周圍雜草叢生,道路寬不足20釐米,隱沒在高過人頭的荒草中,前行約150米,需要跨過一條小河,過完小河又是一條長約30米的沼澤地,水坑深淺不一,通行時需要格外小心,否則就會深陷其中。過完沼澤地又到了另一條長約200米的斜坡,道路已經完全看不清楚,前方的羅後富胳膊被荒草劃破了皮膚,眾人小心翼翼前行。
  走完該條斜坡到了半山腰,前方是長約30米、寬約10米的5間平房,第一間空無一人,裡面堆放著整齊的木柴。李上國介紹,這些就是3名老人平時從山上撿拾來的,用來做飯和取暖。房檐底下一字形擺放著20多個水缸,其中一個只剩下了半截,正在接著雨水。羅後富帶領記者來到了另一房屋,裡面擺放著簡易的床鋪,牆壁、天花板有煙熏後留下的痕跡,門口使用木柴就地生著明火,老人陳煥明、譚阿就正在這裡做中午飯,嗆人的煙熏味飄了過來,老人趕緊一邊揮舞手臂揮趕,另一隻手抬起來遮擋眼睛。
  記者發現,房屋的盡頭是一個用白色瓷磚壘砌起來的高約2米、長約2米、寬約1.5米的露天水池,因久未使用,部分水管已生鏽。羅後富說,這是有關單位為3名老人建設的飲水池,由於設備設施遭損已無法使用。3名老人說,他們居住的地方沒水沒電,平時靠接雨水做飯和洗漱。
  李上國介紹,疾控中心每月為每位老人發放450元的生活補助,老人的子女不定期幫助他們購買日常的生活必需品送過來,或者到附近的水溝挑一些泉水,疾控中心每月會派人上門探望老人併發放生活補貼,平時如有需要隨叫隨到。
  衛生部門
  將儘快幫助3名老人解決生活難題
  71歲的陳煥明老人介紹,他老家在白沙縣牙叉鎮牙炳二隊,30年多前患上麻風病,經過兩年的持續治療後徹底治愈,但身體落下疾殘,期間他多次嘗試回到村莊生活但遭其他村民拒絕,無奈之下他只得再次返回新開田醫院生活。
  今年69歲的譚阿就阿婆告訴記者,她的老家在白沙縣七坊鎮其七坊農場,幾年前患上麻風病後就醫治愈,但雙手手指缺失,“別人嫌棄我,我已經快70歲的人了,活不了多久,在這裡生活也好,免得回去受別人歧視。”譚阿就說。
  羅後富介紹,另一名老人名叫符阿苗,今年60多歲,幾年前麻風病治愈後無法回歸社會,萬般無奈下選擇到新開田醫院居住。
  3名老人一致向記者表示,疾控中心每月生活補貼發放很及時,他們有什麼困難,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幾乎隨叫隨到,對於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他們表示感謝。他們希望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更希望回歸社會。
  白沙縣衛生局局長王盛達說,由於新開田醫院地理位置偏僻,通水、通電、通路需要一大筆資金,作為衛生局來說沒有能力解決這些難題,前段時間他們已向縣政府主管領導彙報相關問題,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要求衛生局進行前期規劃設計,做好資金預算,目前規劃設計工作正在進行中,縣政府將整合文明生態村建設資金,儘快幫助3名老人解決水、電等方面的生活難題。
  ●新聞鏈接
  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其傳染源主要是未經治療的病人。麻風病的傳染方式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吸入或通過破損的皮膚接觸麻風桿菌。與麻風病人一起吃飯、喝水、勞動等日常接觸不會傳染麻風病。自上個世紀80年代,由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聯合化療方案進行治療後,全世界已治愈1300萬麻風病患者。這說明麻風病患者只要能夠得到早期診治,就能徹底治愈,不留任何後遺症。專家表示,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原標題:渴望回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w28fwat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