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什麼4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回答說: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據我學佛所瞭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唸佛才是佛法,你錯了;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唸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錯了。   什麼叫做定法?佛說法等於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就對了,所以說無有定法。他說:據我所想,開悟,大徹大悟,沒有一個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有一個一定的方法成佛,有個「悟」字的話,那佛法就是在騙人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裡有定法呢? 大家特別注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個東西說不出來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樣好菜,回來告訴我怎麼怎麼好,好了半天,我也覺得那真好吃,我還是沒有吃到。他說的那麼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來,還是第二個月亮,不是當時的好吃味道,對不對?佛法也是這樣,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所以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非非法」,也不是沒有固定說法。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偉大!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於道的瞭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 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是佛自動提出來問須菩提的問題,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一個人,拿他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財富,金、銀、車渠、瑪瑙等等,通通布施出來,分散給人家,你說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這個福報太大了。 佛就說:「何以故」,什麼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褐藻醣膠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時候是痛苦,因為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只有一個時期,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為本身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佛強調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講到,一個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寶布施,這個人福報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個人,對金剛經有些瞭解或者四句偈瞭解了,再勸導人家,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這個人的福報,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還要來得大。 什麼理由呢?他說我告訴你,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及要想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的諸佛,及一切佛,都是從這個經裡出來的。你看金剛經的翻譯,真不曉得佛說些什麼!他上面講的那麼好,多大的福報,大得不得了,但是福報還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後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斷見,沒有就是沒有。這就是金剛經的特點,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跡不留,講過以後,馬上推翻。等於一個教育家,教育了許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覺得自己的確是今天的大老師,他已經完了,他已經是師老了。所以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沒有這個觀念的,他認為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過去了,心中不留。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裡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裡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於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於小乘。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seo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洹,這都是梵文譯音。三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戒禁取見,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為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為這個光才是道,你沒有得到光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什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因為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餘情是剩餘下來的情感,斷不了的,還是要七還人間才能了。如果七還人間時,不曉得再進修,還是會後退的。 到了二果斯陀洹,是一還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把所有的債務清了,可以到另外清淨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暫時請假,還非究竟。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佛經上說,他們涅槃的時候有幾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梵行已立,我生已盡,清淨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淨境界的修行,已經建立得到了。所作已辦,欠債還錢,債務都沒有了。不受後有,不再來了。有些經典上用四個字形容,「長揖世間」,向人世間作個揖,大家再見,不再來了,這個叫不還果,三果羅漢。有許多朋友學佛修道說人生好苦啊!想這一輩子修成功了,不再來。有那麼容易嗎?不再來要修到三果羅漢才行,才能長揖世間。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才算在這個世間成就。   阿羅漢是譯音,阿是無的意思,阿羅漢就是無生,永遠沒有煩惱,沒有魔障,心中之賊拔去了,此心永遠清淨光明,這是阿羅漢果。這四個羅漢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 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流就是入流,入什麼流呢?人到聖人之流了,已經站到聖人隊伍裡去了;也可以說,他所悟的道已經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醜陋的一面,等於說,我們人性是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經由普通的縱慾、情感、愛欲脫出來,進入清淨的法性一面了。   佛說,怎麼樣夠達到初果羅漢呢?佛在這裡已經講到功夫了,剛才是講原則;所謂的入流,反而無所入。換言之,他證到空的境界,就是緣起不起了,緣起性空了,也就是證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   所以說他不入色,眼睛視而不見,一切人、形像、青山綠水看著都很好,都無所謂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結使就來,被好捉住了;初果羅漢不會被好境界捉走,此心歸到平淡,沒有事。不入聲、香、味、觸、法,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真的無所住。修養到在人世間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做了無量的功德,過了就過了,能夠隨時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這個境界,這才算接近初果羅漢。 佛又問須菩提,關於二果羅漢一樣的問題。 二果羅漢,只有一次回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關鍵字廣告一次,等於沒有來。什麼道理呢?有許多人生死到了,過去的業債已經完了,有時候來入胎一下,在胎兒階段就流產了,就完了,這一生債算是還夠了。這是真的啊!講的很實在,聽起來好像死無對證。有許多人眼父母的因緣很好,但是時間很短,緣也完了,他也不須要再來,你應該替他高興,他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只不過欠你這麼一點親情之債。但是你也欠他眼淚啊!你也為他傷心哭這麼一場,帳也完了,就可以了啦!這是二果斯陀含。 三果羅漢就高了,說不來人間,也不一定,他還是來,因為他已經無生死可了,來也不怕,只是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   我自己這些年沒有到處跑,所以也沒有聽到什麼;年輕在大陸時到處跑,聽了許多奇事。譬如我有一個四川朋友,他就告訴我記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個名人,學問好,文章好,當然他也不輕易講這種事。到了三果的再來人,有時候他明知而不說,因為他生死可以來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時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剎那迷掉了,各種情況不同,都是因為三果羅漢定力程度的差別而產生的結果。這一品講三果羅漢「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就是因為三果羅漢生死來去比較自由的原故。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欲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到了四果阿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一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還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證到空。如果你還有空的境界,就落在邊見了。如果說你是無邊,則又落在見取見了,這都是見地不真。 須菩提認為,到達了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這一念在,一念就是萬念,這一念就會牽連到重重疊疊,所以華嚴經稱為帝網重重。帝就是大,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像一個無比大的大網,只要一個網眼洞動一下,其它的眼洞都跟著一起動,就是所謂帝網重重。我們修持的業力,心性的業力,一念動,百千萬億念都牽動其中。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大阿羅漢,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拿禪宗來講,如果有人說他已經「悟」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誤」。有人還自認為是大徹大悟呢!當然囉!那是大錯大誤!就像一個人身上有一萬塊錢,他絕不會在街上到處向人去講的,這是個普通的道理,更何況一個得道悟道的人,決不會自覺有道了。須菩提接著報告自己的心得。 須菩提說,佛說他(須菩提)已經證得了無諍三昧,一切無諍。你罵他也好,恭維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無所謂。不是沒有聽到啊!只是他聽到心中平常的很,既無歡喜亦無悲,是非一門,一切無諍。 他說,儘管你老人家給我這樣一個評語,說我已經達到這樣一個境界,但是,他說,我絕對沒有這樣一個觀念,我不會認為我已經到達了人中第一,我更不會認為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 這話怎麼講呢?假如佛給我這個評語,已經證到了離欲阿羅漢,是人中第一,在同學裡頭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沒有想,絲毫沒有這個觀念;假定我心裡頭有這麼一點觀念,您就不會說我是一個樂於寂靜的行者了。寂靜,就是徹底清淨的人,喜歡住山,自然就有一個寂靜的廟,廟在那裡?廟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詩:「人人自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關鍵字行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w28fwat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